“胆结石怎么会引起胆囊癌变呢?” 在门诊中,不少患者拿着检查报告满脸疑惑。其实,胆结石与胆囊癌的距离,远比我们以为的要近。
中国医师协会内镜保胆培训基地主任、四川结石病医院肝胆外科何明刚主任指出,从胆结石到胆囊癌的发展,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 “三步曲”,每一步都暗藏健康危机。
胆结石是胆囊内胆固醇、胆汁酸比例失衡形成的固体结晶,就像胆囊里长了“小石头”。很多人查出胆结石后不以为意,觉得没症状就不用管。但这些静止的结石,其实是潜在的“定时炸弹”。
结石在胆囊内反复摩擦胆囊壁,会造成黏膜损伤。即使没有疼痛,这种慢性刺激也在悄然发生。尤其是直径超过1厘米的结石、充满型胆结石,或者结石存在超过10年的患者,黏膜长期处受伤到修复的循环中,癌变风险会显著升高。
胆结石长期刺激胆囊,会引发慢性胆囊炎。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、消化不良、餐后饱胀等症状,也可能毫无不适,但胆囊壁已在炎症作用下逐渐增厚、纤维化。
慢性炎症就像一场持续的“内伤”:炎症细胞反复浸润胆囊黏膜,导致细胞异常增生。此时,胆囊黏膜可能出现不典型增生——这是一种癌前病变。临床数据显示,90%以上的胆囊癌患者都合并有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病史。
当胆囊黏膜的不典型增生持续加重,细胞的基因突变积累到一定程度,就会彻底失控,演变为胆囊癌。这个过程可能长达数年甚至十几年,但早期几乎没有特异性症状,很容易被误认为是“老毛病”。
等到出现黄疸、腹痛加剧、体重骤降等明显症状时,往往已到中晚期。胆囊癌的恶性程度极高,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5%。
定期检查:查出胆结石后,如果患者暂时没有不适症状,并且结石小于0.5cm可以选择保守治疗,定期随访观察,至少每6个月做一次彩超检查,监测结石的位置 、大小、感染情况等。
及时干预:胆结石达到手术指征(结石直径超过0.5cm;结石小于0.5cm且有症状)时,应该及时寻求相应的科学治疗,越早治疗越好,这是预防癌变最有效的方式。
改善习惯:少吃高油高糖食物,避免久坐,控制体重,减少胆结石形成和炎症加重的风险。
最后,四川结石病医院专家提醒:胆结石到胆囊癌的“三步曲”,本质是身体发出的持续预警。别让小结石拖成大麻烦,早发现、早处理,才能彻底切断癌变之路。